加拿大德华国际矿业集团公司副总裁及总工程师
“矿业是一个十分艰辛却又充满无限激情的行业,矿业人拥有容纳汹涌与跌宕波涛的胸怀,也有发现‘新大陆’的狂啸激情”,这就是本期被采访人 - 李林涛先生在资源矿业的感受。职业生涯30多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加拿大,他始终没有远离资源与矿业。/p>
个人简介
李林涛先生1984年7月从西安矿业学院毕业后进入了当时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至2000年初移民加拿大至今,是加拿大注册工程师和注册地质师,现任加拿大德华国际矿业集团公司副总裁与总工程师。李林涛在中国完成了地质与市政工程专业学习,在加拿大完成了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业,在工作中也是不断的进修,可以说是学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是一位典型的复合型专业人士。多年来,他所从事的业务涵盖了项目计划与管理、政府与原住民咨询、许可申请、矿山安全、环境评价、资源勘探、资源与开发评价、采矿地质、采矿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工程设计、油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油气储藏评价与开发、三维地质模型与水平钻探的地质导航等。
李林涛先生非常熟悉加拿大的矿权与矿业规程、矿山管理、矿山安全、环境评价、许可程序及其申请、政府与原住民咨询等,近年来为公司取得了具有丰富或高潜力的主焦煤、无烟煤和铜-金资源矿权,申请并获得各种许可累计50多项,包括BC矿业部第一次为煤炭开发批准的3D地震勘探许可和BC土地林业部30多年来第一次为矿山开发批准的铁路用地调查许可,组织和参与大样矿井工程规划、环境排放许可和大样矿井许可申请与咨询,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为公司发现和申请的加拿大马鹿河主焦煤煤田,约150平方公里蕴藏有资源95亿吨以上,其中第一井田经钻探获得NI43-101资源近8亿吨。
与李林涛先生交流中,我们为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专业性和职业化所打动,在分享他多年来在加拿大做项目的实践与体会的同时,李先生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解读了在加拿大开展资源与矿业投资、开发和生产经营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要重视超越制度原则、违反授权程序、忽视许可条件和不安全操作的代价。
加拿大矿业法规与制度完善,要求矿企获得授权后才可执行,而且执行的是程序和许可。法规制度有原则,程序、许可有条件,无论西方公司或者中资企业都被一视同仁。政府有专门监察机构与监察官员,社会各界包括自己企业员工都是企业行为的监督员,如果视若无睹或者打擦边球,那一定会受到来自制度与许可上的处罚,企业在政府和社区的诚信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在这方面华企多多少少都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教训,但是这种教训有时候往往被简单的解读为“西方的事情太难办、规矩太多、太麻烦”,抱怨国内的做法无法移植。因此,当来到一个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工作习惯的国家做资源与矿业项目时,一定要先花些时间了解这些国家的制度和规则,一定不能忽视、轻视,或者甚至抵触这些制度和规则,同时在过程中保持与政府相关机构和监察官员的经常性交流与沟通非常重要。
第二:环境评价和原住民问题并不全是矿业项目的“死结”。
在加拿大,完成环境评价和原住民咨询是矿业法规与许可程序的要求。在矿业项目取得各项许可证之前,不同程度的环境评估和原住民咨询是被要求要完成的。在原住民咨询方面,政府部门设有专门的原住民事务官员和律师来配合许可官员专门负责原住民的咨询工作,与此同时,企业也被要求积极开展原住民的咨询活动,并全面配合政府方面的工作。政府与企业是从一个目标的不同方面来做原住民咨询工作,政府更多的是侧重政策法规,从制度层面上平衡国家、社区、企业与原住民间的权益、环境与经济,企业则更有针对性和技术性的来说明项目是如何体现和实施对原住民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社区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及其经济方面的贡献。“友善”和“信任”是开展原住民咨询的关键,企业要与原住民在工程技术原则性、控制措施多样性和经济利益共享性等方面进行诚实、尊重、清楚、有效沟通与交流,一定要避免忽视来自原住民的诉求,做到不卑躬屈膝但要按行业惯例实现共赢。这里特别指出企业一定要清楚“矿权”不等于“地权”,“土地”有政府土地、传统自耕农地、原住民保留地、原住民权益地和原住民领地等之分,土地类型不同,拥有者的权利也不同,矿企在法规下拥有优先使用矿权所处的政府土地的权利。
至于环境评价,正常的程序和周期并不会完全造成项目的延宕或不可为,除非环境问题是项目的“硬伤”和不可逆的“软肋”。要避免“环境评价”对项目的延宕,企业应注意:1)不要忽略矿企和政府环境机构在环境项目计划阶段的重要角色。矿业项目一开始就要将企业、环境咨询公司和政府环境机构联系在一起,企业要充分进行“工程说明”、政府环境机构则会充分“了解并建议”、环境咨询公司就会充分“计划并实施”,三者结合有效度越高,项目的浪费就越低。但是,企业往往从此时开始却只扮演一个“银行”的角色而忽略充分的开展“工程说明”,政府环境机构在该阶段的充分“了解与建议”作用没有被发挥,导致环境咨询公司不断调整或修改“计划与实施”;2)不要轻视“环境基线调查”在环境评价程序中的重要性。“环境基线调查”是项目进入环境证书申请程序之前一定要完成的工作,但往往由于企业不能按期确定项目的工程方案,致使“环境背景调查”方向和调查项目设置不合理或缺项,日后的数据“补缺”则不可避免,即当环境评价进入环境信息审核程序后,由于一些“环境背景调查”的数据缺乏或代表性差而被要求补充等;3)不能认为变更工程方案不会影响环境评价报告审核的进程。企业特别要重视在环境评价项目开始前关键的工程方案就要定案,不停的变更工程方案是环境评价工作的大忌;4)环境背景调查和环境评价不可缺项。针对矿山配套的工程内容,例如采矿工程、选矿工程、电力工程和运输工程是一个系统,一次性开展环境评价工作即经济又快速;5)不要“无米难为巧妇”。现在矿企缺钱是全世界通病,矿企由于项目资金不足而不得不使进行中的环境评价项目停止,此是引起整个矿山项目延宕和浪费的另一主要因素。
第三:要清楚项目的“硬伤”和“软肋”。
矿业是个风险高、周期长和资金需求量大的行业,从找矿-勘探-开发-生产,一直到闭矿大概也至少要经历20、30年以上,有些甚至100多年,企业家或资本投资商对投资矿业有不同的偏爱,企业家喜欢做实体,深度参与并寻求长期的产品和利益回报,相反资本投资人则着眼于短期内的收益与退出机制的建立,在这些里面,有的人喜欢“绿地”项目,有的人喜欢成熟的生产项目,有的人喜欢半成品的开发项目。不管如何,能够做到客观判断、认识和评估一个项目的“硬伤”和“软肋”将是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什么话这么讲?是因为在确定项目投资的最初阶段,人们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项目的显性“优势”而轻视项目的“硬伤”和“软肋”。所谓一个矿业项目的“硬伤”包括诸如1)国家政策的敏感性高(如铀矿生产与运销对外国企业的限制等);2)地域的敏感性高(如矿山处于公园、保留地、传统文化与文物古遗址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地、流域生态保护区等);3)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风险高(如铜金矿中的砷、铁矿中的硫、煤炭中的硒等);4)不具备“质与量”的保障(例如矿石品位低、资源量或者开采储量的可靠度低、资源量可转化为开采储量的程度差);5)特殊的矿山安全隐患或安全风险高;6)潜在的“民族”矛盾强烈。另外,一个矿业项目的“软肋”包括了诸如1)基础设施条件差(对大宗矿产品项目而言运输与电力条件尤其重要);2)社区与原住民的支持度低;3)国家政局稳定性与连续性差;4)矿业安全、环境与工程政策的系统性差。建议避免在海外投资有“硬伤”的项目。如果项目“软肋”无解的话,该弃则弃。
如何来辨别一个矿业项目的“硬伤”和“软肋”,投资方的态度和有经验的专业“尽职调查”团队是关键,这个时候投资方要放弃“领导项目”的思维,“尽职调查”不只是调查清楚项目在财务和法律方面的事情,也要调查清楚项目的“硬伤”和“软肋”,充分发挥本地专业工程师和专业地质师在“尽职调查”中的角色,使参与项目“尽职调查”的人士一起尽德、尽心、尽职,不要让一个经过“尽职调查”了的项目而最后成为了投资人的遗憾。
第四:加强和加速项目与企业团队的本土化
本土化,并不是本土合同商化或承包商化,而是企业管理与运营团队的本土化,并且这个本土化的机构一定不能成为企业的海外办事处,本土化的团队一定要有高度的理解力、沟通力、合作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当国内企业或投资人在海外开展项目时总会面临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背景、不同的工作习惯、不同的技术规范要求、不同的行事理念和方式、不同的商务规则等。这些“不同”之间会常常发生碰撞,这些碰撞也常常会使企业主或投资人为了“省事”而在构建海外企业或项目团队时不“左”即“右”,即要么完全依赖国内团队而将海外机构“办事处”化,要么完全放手本土合同商,即本土“承包化”,事实上二者都会使项目扭麻花,信息短路扭曲,团队间理解力和沟通力变差,团队也缺乏了合作力、执行力和创造力,结果是项目浪费、重复与低效,更糟糕的是导致彼此间产生能力与诚信方面的疑虑,甚至也降低了来自政府监管部门的信任。在这方面碰撞的最典型例子就是国内与国外矿山资源勘探与评价标准、矿山开发的经济与可行性评价标准、矿山工程设计标准、矿山设备标准等,可以说因本土化程度不足所导致一些认知上不足,企业在这些方面的重复和浪费的确是显而易见。因此,不能忽视海外华人矿业专业人士这些非常宝贵的资源,他们是团队本土化中读懂“规则”和按照“规则”游戏的主要力量。
第五:做好资源国际战略布局,该出手时要出手,该放弃时要放弃,该共享时要共享,该共担时要共担。
矿业市场波动不应构成一个矿业项目的“硬伤” 或“软肋”,也不应是衡量一个矿业项目投资成功与否的标准。然而,今天矿业市场下行,矿业项目统统遇难,不差钱的好项目寥寥无几,特别在5、6年前大规模参与国际间投资的矿业项目,如今都饱受市场的煎熬,停产的停产,变卖的变卖,重组的重组,破产的破产。然而,当此矿业市场大幅波动至谷底时,企业要勇敢的进行核心资产重组,甩掉包袱,与投资人抱团取暖,共享利益也共担风险,集中使用资金,保持项目向前走。这里特别列举出加拿大小型铀矿勘探公司CanAlaska Uranium Ltd.成功融资的例子,该公司从去年末以来成功的完成了几个勘探项目的期权融资,与市场抱团,公司股票从2015年11月的每股0.09加元上涨至2016年6月22日的每股0.81加元,融资总额约4千万加元。当然对投资人而言,时机与风险永远并存,中意的项目不是到处都有,只要时机到了,该出手时就该出手了。最后,特别介绍加拿大德华国际矿业集团公司的加拿大BC省马鹿河主焦煤开发项目拥有丰富且不可替代的优质主焦煤,可以是中国焦煤资源国际战略布局中的一项首选项目。
“讲述海外矿业人自己的故事”系列活动由加拿大华人矿业协会主办,金堆城加拿大资源公司协办并统稿。